吴林(化名),男,14岁。厌学,打架斗殴,上网成瘾,叛逆,经常和父亲发生争执甚至对打。
吴林小学的时候成绩很好,初一的时候开始和社会上的朋友混在一起,学会了打架斗殴,抽烟,上网成瘾,曾让社会上的朋友把自己打成脑震荡,自己拿刀砍别人。只要一上网玩游戏可以玩一天一夜不下线,且都是暴力血腥的打斗游戏,导致吴林性情暴躁,产生暴力倾向,有一次和爸爸打架的时候,有用刀砍死父亲的冲动,和同学老师吵架的时候会有用凳子砸人的冲动。初一的时候因为打老师,被学校处以退学处分。到了另一个学校重读初一,各种恶习不改,又因把同学打成脑震荡而停学,最后,父母实在是没办法了,才经多方打听,把吴林送到了青少年管教学校。

图为青少年管教学校的学员吴林
问题解析
1、遗传因素:爸爸脾气暴躁,易怒。对孩子管教少多是以暴力殴打为主,爸爸要么对吴林不管不问,要么非打即骂。
2、家庭环境因素。爷爷,爸爸,奶奶对吴林的教育都粗暴,以打代教,使得儿子从小就在一个暴力环境中长大,小的时候就有了暴力解决问题的认识,所以长大以后,遇到问题时倾向于以暴力解决。
3、社会环境影响。不读书以后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称兄道弟,常以打群架,砍砍杀杀为荣,又常沉寂在暴力游戏里,进一步强化了吴林的暴力意识和行为。
成长历程
1、通过心理辅导,让吴林认识到暴力性的冲动习惯最终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对自己本身的伤害,长此下去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吴林一旦和别人产生矛盾的时候,不管对方是老师还是父母,都有一种克制不住的冲动和愤恨,想要置对方于死地,看到他人的时候,如果不顺眼,也想狠揍对方一顿。缺乏爱和同情心,无视社会的法制权威,行为模式倾向于冲动性,攻击性和破坏性。这种性格任其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障碍
2.让吴林认识到在社会上打打杀杀的生活看起来很风光,但是这种风光是暂时的,不会长久且非常危险。
3.针对吴林想问题片面极端的问题,心理老师有意识地教育诱导吴林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而不是想什么问题都是以自己的喜怒爱好为出发点。
4.教会吴林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发现自己有发怒的冲动时,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降低内心的愤懑感。
成功蜕变
经过青少年管教学校的思想引导及教育,吴林对自己以前的种种行为有了一介明显的认识,法律意识也有所增强,他表示回家以后一定会做个好孩子,尽儿子的责任来孝敬父母,让父母安心。